知識 16/10/2025

領養還是購買?五分鐘看懂最大差異與責任

sophia89 LV.1
sophia89 10 16

 

▎養寵物的起點:購買與領養的不同意義

 

當你決定養一隻貓或狗時,第一個問題通常是:「我要去哪裡找?」有人會立刻想到寵物店、網路買賣平台,或是朋友家繁殖的幼犬幼貓;也有人開始搜尋收容所、領養網站或動保團體。這兩種路徑看似單純不同選擇,其實背後卻代表著截然不同的責任觀念與社會意義。

 

·領養,不只是拯救一隻生命

 

你可能聽過「以領養代替購買」,但這句話的意涵遠比表面更深。領養,通常面對的是曾經被人類棄養、走失、遭遺棄的生命,牠們不一定完美,但每一隻都有重來的權利。
選擇領養,不只是對那一隻動物有幫助,更是在支持整個減少棄養、控制繁殖的社會制度。

 

與此同時,許多被領養的動物也不再只是問題個案,牠們可能溫馴、可訓練、有基礎社會化,只需要一點點時間與空間,就能重新成為家庭的一部分。

 

·購買,是消費選擇還是繁殖產業的一環?

 

合法的繁殖業者當然存在,會確保動物健康、血統、社會化、交接流程與後續支援,但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:仍有大量非法繁殖場、地下買賣,以及以利潤為導向、毫不顧及母犬健康與動物福利的業者在市場上運作。

 

而多數消費者在購買時,並不了解這隻動物是從什麼樣的環境出來的。

你可能買到一隻表面可愛、實際卻帶有先天疾病、行為問題甚至免疫系統脆弱的動物。當買賣行為支持了這種供應鏈,實質上也成為繁殖產業過度擴張的燃料。

 

責任感在哪裡分岔?

 

購買與領養,並不只是取得方式的不同。有人購買時在意品種、外型或血統,也有人會認真評估生活型態與照顧能力;而選擇領養的人,往往更早開始思考:「我準備好了嗎?牠需要的,我能給嗎?」

無論選擇哪條路,背後的出發點與價值觀,決定了你會成為怎樣的飼主。養一隻寵物不該只是擁有,而是一份長期的承諾與共生。當你把焦點從「我想要什麼」轉向「我能給予什麼」,你就已經走在更成熟的飼主之路上。

 

社會資源的角度來看,台灣每年有上萬隻動物被送進收容所,而可運用的空間、志工人力與醫療資源卻始終有限。當一隻動物被領養,實際上等於釋放出一個名額,讓下一隻待救援的生命有機會被接納、被照顧。

 

同時領養不只是拯救一個個體,也是在重新分配社會資源,它能降低捕捉與安樂死的壓力,減輕收容系統的負擔,甚至改變大眾對街頭動物的觀感,這不只是情懷,而是一種對公共資源最具體、最正向的回應。

 

你可能會擔心:領養動物比較難教嗎?

 

其實不一定!許多成犬成貓已經有良好的生活習慣,如會使用貓砂、習慣定點排泄、適應居家生活,反而比從幼齡開始訓練更輕鬆。也有許多動保團體會協助配對適合你的動物、提供後續諮詢與必要的行為調整建議。

 

另一種價值——給予生命第二次機會

 

願意領養的人,大多不是「退而求其次」,他們明白動物不是商品,也不是社交的裝飾品,而是未來十幾年生活中會陪伴、依賴、互相影響的夥伴。當然,也有許多選擇購買的飼主,真心重視動物的健康與個性,願意投入時間與資源,給予最好的照顧。所以無論是購買還是領養,關鍵都在於: 你是否準備好理解牠、陪牠走完整段旅程。 選擇的起點不同,但責任是一樣的。真正重要的,不是你從哪裡迎接牠,而是你是否願意對這份生命的信任負責到底。

 

――「 愛,不在於牠從哪裡來,而在於你願意怎麼愛牠.ᐟ.ᐟ」

 

小編最後提醒,如果你選擇購買,請確認來源合法、業者合格、動物福利無虞。

但如果你願意花一點時間了解、接觸、等待,你可能會發現,那些你以為在等家的毛孩,其實也一直在等你。

 

 

 

最後被編輯,由: sophia89 10 16
|
收藏
|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