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牠就不要害牠:寵物放養可以嗎?關於寵物放養你該知道的一切
放養寵物真的好嗎?小心「自由」背後藏著大危機!
所謂「放養」是指飼主提供寵物食物、水與睡覺的地方,卻不限制牠們的活動範圍,讓牠們可以自由在戶外行動。
像是在騎樓間穿梭的店狗、工廠門口出現的流浪狗、悠閒在圍牆上行走的貓咪……這些白天四處遊蕩、晚上回家吃飯睡覺的動物,就是我們常說的「放養寵物」。
在台灣,許多飼主誤以為這樣的生活方式代表「給予自由、尊重天性」,但實際上,放養不僅對寵物本身危險,對環境與他人也充滿風險。
#提醒您,根據動物保護法第20條第1項明文規定,寵物出入公共場所及公眾得出入之場所應有7歲以上之人伴同,違者可處3000元至1萬5千元罰鍰,所以放養寵物絕對是觸犯法律了!
一、三大理由告訴你:為什麼絕對不要放養寵物!
理由一:破壞台灣原生生態
你可能沒想過,自家可愛的小毛孩,竟然可能是生態殺手!
貓咪是天生的獵人,即使不餓,也會出於狩獵本能去捕殺昆蟲、蜥蜴、鳥類等小型動物。
像台灣常見的冠八哥、麻雀,甚至原生種都可能受害。
狗狗則可能以群體行動,襲擊穿山甲、石虎、山羌等瀕危野生動物,破壞力甚至更甚於貓咪。
這些獵殺行為對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傷害,而且牠們「殺的是興趣」,對生態造成的是無意識卻難以挽回的破壞。
理由二:對健康與環境的風險
放養寵物整天在外走動,容易接觸到髒污、寄生蟲、細菌:
跳蚤、壁蝨、心絲蟲隨時可能「沾身而歸」
接觸垃圾堆或動物屍體,可能感染病毒與傳染病
帶回來的病原體可能感染家中其他動物、甚至孩童與老人
相對地,若寵物生活於室內、定期洗澡驅蟲、活動空間受控,這些風險就幾乎可以完全避免。
理由三:交通與人身安全危機
你一定聽過這些新聞或看過社群平台上的ˊ影片:
1.放養的狗狗突然衝出馬路,導致用路人摔車
2.成群結隊的流浪犬攻擊路人,孩童被咬傷的案例屢見不鮮
3.寵物走失後遭遇車禍,或在街頭流浪後因誤食異物而送命
#寵物不會看紅綠燈、不知道什麼叫「交通規則」,你給牠「自由」,卻等於讓牠隨時面對生命風險!
二、愛牠就別害牠:你應該這樣做!
讓我們一起來認識更正確、更安全、更有責任感的飼養方式。
1. 不隨意餵食流浪動物
善意的餵食如果沒有後續的收容、結紮與送養,只會讓牠們繁衍更多流浪動物,增加交通事故、吠叫擾民等問題。
#可轉向「誘捕結紮送養」模式,或與動保單位合作完成收容流程。
2. 不放養寵物
不論是貓或狗,飼主都應對牠的行蹤、活動範圍有責任。
將寵物飼養於安全空間,避免讓牠自由進出公共空間,或在沒人監管下外出。
#動物保護法第20條第1項明文規定,寵物出入公共場所及公眾得出入之場所應有7歲以上之人伴同,違者可處3000元至1萬5千元罰鍰
3. 出門必備牽繩與防脫裝置
外出散步時,務必使用牽繩、胸背帶、防掙脫項圈,特別是面對突如其來的刺激(如鞭炮聲、陌生動物)時,能有效避免意外。
#貓跟狗都需要牽繩,並且假設您是將寵物置於推車內時,也需要上好安全扣帶。
三、破除迷思:放養≠自由,關愛≠放手
許多飼主以為放養是尊重寵物的天性,但事實是:
- 在野外的「自由」,其實充滿風險與恐懼
- 寵物無法靠本能避免車禍、躲避毒物
- 放養讓你失去對牠的照護責任,也讓牠失去了安全保障
真正的關愛,是為牠創造安全穩定的生活,而不是讓牠在未知中求生存
四、做個有責任的毛爸媽,從你我開始
目前台灣針對放養寵物雖無明確重罰,但仍屬不當飼養行為。
成為毛孩的家人,不只是給予食物與水這種單純的生理需求而已,更是為牠提供一生的守護。
從今天開始:
- 為牠做好環境安全管理
- 定期健康檢查與疫苗施打
- 出門牽繩,室內生活有活動區
- 若你無法全時間照顧,可尋求代養、信任的朋友幫忙
愛牠,就不該讓牠成為無人看顧、無法預測的風險來源。
-結語:安全不是囚禁,是愛的守護
寵物不是用來「放生」的家人。
牠們需要的不是真正的自由,而是你能為牠打造的、溫暖且有保障的生活空間。
你願意為牠多想一步,牠就能少走很多彎路。
讓我們一起改變對放養的誤解,用行動守護我們的毛孩子,守護台灣的環境與社區安全!
-延伸閱讀推薦:
- 狗狗外出散步安全指南|胸背、牽繩、防走失全攻略
- 貓咪也能養在家?破解室內飼養迷思
- 認識TNR:對街頭動物最有效的長期解方
- 你養的貓有晶片嗎?寵物身分登記的重要性
- 從寵物變浪浪:10個最常見的不當飼養行為